目前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学领域的研究也颇受重视,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关系及健脾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和菌群组成的影响方面。
(1)脾虚证与肠道微生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类证候,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具体包括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及脾虚兼证。
脾主运化,脾虚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表现为纳差、便溏、消瘦等症状,机体各脏器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影响物质的营养代谢,进一步加重脾虚症状。近年的临床及动物实验已证实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动物实验表明,采用番泻叶、大黄水煎液制备的脾虚证大鼠模型出现了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下降;采用大黄煎汁制备的脾虚小鼠模型亦存在显著的微生态失调,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临床研究方面,对老年脾虚患者肠道菌群16S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脾肾阳虚、脾气虚和脾肾阳虚兼脾气虚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明显特征,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同一证型不同病症、临床表征和病程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不同,此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同病异治提供了依据,证候变化的实质可能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相关。例如,四君子汤能提高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肠道有益菌的比例,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参苓白术散可改善大黄水煎液所致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失调情况。
(2)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脾胃湿热证也是中医脾胃证候中的一个常见证候,研究发现,与健康人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双歧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在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中也发现,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患者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含量及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二者无差别。由此可见,脾胃湿热证同样存在肠道菌群的变化,而且其肠道菌群结构有别于脾虚证。
(3)肾阳虚证与肠道微生态:通过对比研究家族性肾阳虚患者与正常人的粪便标本,发现肾阳虚家系都出现较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有的家族肠球菌、大肠杆菌等肠道需氧菌显著增加,葡萄球菌也显著增加;双歧杆菌显著下降;有的家族乳酸杆菌显著下降。需氧菌与厌氧菌总数比值在肾阳虚家族之中明显高于正常人,霉菌总数与不同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呈正相关。由上述临床研究结果可见,肾阳虚证临床上常可兼见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等症状,可能与肾阳虚衰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了机体对食物腐熟运化的功能有关。